無數企業血淚教訓告訴我們:合作前提下的「信任」關係,從來不是盲目的相信,而是源於系統性的了解與企業價值與風險評估。
當你伸出合作之手,是否也同時握著一盞冷靜的探照燈?還是,迷失了理智?
本篇,我們將從KYC的精神來延伸盡職調查(Due Diligence)的核心價值、合作徵信、到風險管理,層層拆解企業合作前最該重視的課題。
為何合作前必需查公司負責人與盡職調查?
金融業的KYC白話的解釋就是 ; 瞭解你的合作企業、認識合作企業政策、企業負責人身分審查、企業體質盤點。
許多國際間合作的第一步就是「DD」全稱叫「盡職調查(due-diligence)」, 在企業投資、併購案中是很常見的流程。然而,在金融KYC系統調查項目也包含調查公司負責人,因為真正的商業世界裡,名氣與成就從來不代表契約精神,也不代表資源配置的合理性。
盡職調查(Due Diligence),是一個冷靜又必要的過程,是針對企業價值評估最直接的方法。透過調查企業與企業負責人的財務狀況、過往紀錄、經營風格、法律糾紛歷史,能在第一時間辨識潛在風險,避免陷入危機。 真正成熟的合作,是彼此願意打開財務、法律與經營的底牌,接受檢視。
查公司負責人與企業別只看表象,要挖掘真相
市面上有太多企業負責人人設包裝與企業精美的提案簡報。搭配未來的願景,共創未來的美好前景——但那是現實,還是幻象?
在金融KYC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身分詐騙、金融詐騙、洗錢、危險身分融資,因為越是看來正常或華麗包裝的企業若不透過KYC,往往是一場危機引爆的開端。而一般企業合作前至少都應該做到「公司徵信」及「查公司負責人」基礎核實,這是企業風險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徵信照會不只是信用評分查詢,更包含:
- 核對企業登記與資本額真實性
- 了解公司負責人與關係企業的背景
- 檢視過公司往交易紀錄、合作評價
- 搜尋企業是否涉及重大法律訴訟、債務糾紛
- 調查在報章論壇及社群網路輿情和評價
在這個資訊洪流的時代,表象也可以輕易偽裝。
唯有實踐公司徵信,才能還原真實,避免企業走入表裡不一的合作陷阱。
查完企業與公司負責人,別忘了完善這4步驟,風險控管更完整!
即便前期做了盡職調查與合作徵信,仍然無法保證100%沒有風險。
懂得風險管控的企業,會在合作開始之前,就做好一套嚴密的風險管理策略:
步驟一 簽訂明確且細緻的合約
包括角色責任、目標設定、資金流向、退出機制,以及違約處理條款。
步驟二 設置合作審核機制
持續定期檢視合作進度與財務紀錄,而非「一簽了事」。
步驟三 預留應對方案
包含風險分擔條款(如保險)、應急預案,以及法律救濟通道。
步驟四 多角化合作對象
避免單一合作對象佔據過高資源與業務比例,防止系統性風險。
在商業合作精神裡,信任是美德,但準備應對災難,才是智慧。
為什麼大型企業從不靠「信感」合作?
觀察全球知名企業的合作流程,無一不是冷酷且繁瑣的:
從初步接觸,到層層背景審查,再到合約審閱與律師團隊介入。即便是熟悉的合作夥伴,每一次新合作仍會重做一次完整的盡職調查。
為什麼?
因為大企業深知:商業合作本質上就是風險交換。
信感,是私人關係的產物;
規範,才是公共合作的保障。 如果連星巴克與可口可樂這樣的巨頭企業都謹慎小心,我們有什麼理由,能用「我相信他」取代調查與風控?
冷靜思考是一種善意,一場好的合作,從來不只是因為「我們聊得很愉快」。
而是因為彼此都有能力,讓信任建立在可見、可檢驗、可監控的基礎上。
盡職調查,不是冒犯;合作徵信,不是猜疑;風險管理,更不是多此一舉。
它們,是企業合作世界裡,對自己、也對合作夥伴最基本的尊重。在伸出合作之手之前,請先戴上冷靜與智慧的手套。
KYC一站搜尋秒掌握,藍星球「實告」商業履歷系統,協助企業提升DD調查品質與審查流程效率。「實告」可快速蒐集、彙整並分析企業的即時關鍵資訊,整合資料涵蓋工商登記、財務報表、司法紀錄、政府標案、進出口交易、專利與ESG表現等,有助於全面掌握企業營運狀況與潛在風險。
實告-申請試用請點我